2021年02月10日
自贸试验区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及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良性互补的试验田和开放平台,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一直是金融业探索的课题。中国银保监会系统日前召开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题会议,再次聚焦银行保险业支持自贸试验区建设工作,从提高政治站位、加大改革赋权、开展差异化服务以及防范开放环境下的金融风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自2013年9月在上海建立第一家自由贸易试验区以来,经过七年六次扩容,我国至今已经形成21个自贸实验区。自贸区数量的不断增加和相关政策的大力扶持,为保险业创造了发展新机遇。
从政策层面看,在2020年新增的三个自贸实验区北京、湖南、安徽的总体方案中,保险业被多次提及。以北京自贸实验区为例,结合其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健康、文化创意、国际金融等产业的特点,提出要支持区内汽车金融公司开展跨境融资,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保险兼业代理资格;对境外人才发生的医疗费用,开展区内医院与国际保险实时结算试点;为满足高品质文化消费需求,打造国际影视动漫版权贸易平台,探索开展文化知识产权保险业务等。
早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后,原中国保监会就曾发文支持上海自贸区保险业发展的11项措施。2014年,又将11项支持政策放宽至福建、天津、广东三个新设自贸区和上海自贸区扩区。此后,天津、福建、辽宁、陕西多地银保监局纷纷出台支持自贸区保险发展的相关方案。自贸区的关键词是“创新”,而监管层之所以大力支持自贸区建设,很大程度上是看好这块试验区的“创新动力”,希望能够为保险监管和行业发展创新起到引领作用。
保险机构不负众望,借助自贸区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便利条件,在很多自贸区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2020年,就有太平财险成为山东自贸区烟台片区新批设的首家保险机构,围绕航运业、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展科技保险创新;华夏保险也作为首家保险机构进驻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为区内各企业提供充分的保险保障。
从实践情况看,保险业围绕各自贸实验区功能定位,开展特色化、差异化产品创新和服务来满足自贸区建设与发展需求。例如,在海南自贸港的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太平海南自贸港全球特药医疗保险”不仅实现了跨境医疗突破,使患者不出国门就可以享受到与世界同步的创新药械服务,还催生了商业健康险新机遇。广东自贸区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样离不开保险的助力。当地财险公司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开展面向科创企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行业的保险业务,为中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一揽子保险解决方案。各类保险企业还积极参与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
今时不同往日,建设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对于保险业而言,这也是一次重大发展机遇。自贸区内建设以实体经济为主,医疗保险、航运保险、巨灾保险以及人民币跨境业务的再保险业务等恰好可以为实体经济发展保驾护航。可以看到,自贸区建设将进一步拓展保险业改革发展新空间,不断拓展保险业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平衡对外开放的领域和区域,稳步“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更好地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
借力新发展格局及对外开放之东风,保险业需要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才能抓住自贸区建设发展机遇。在创新发展时,坚持风险可控、稳步推进十分关键。保险本就是一个风险管理的行业,应在自贸区建设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从风险分析、风险管理、市场研判、技术革新这些方面发挥功能作用,从而为自贸区改革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