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 [切换分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发改委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招标网 > > 拟在建项目 > 用法律管住环评的源头

用法律管住环评的源头

  • 以下内容,仅对会员开放。如需查看详细内容,请先【注册】成为会员。
  • 已注册会员请【登录】后查看。
  • 更多详情,请查看【会员服务列表】
  • 如果您需要解决登录及其他问题,请您拨打客服热线:400-633-1888
发布日期 所属地区 -- 进展阶段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项目规模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开工时间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竣工时间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资金来源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资金到位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项目预算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项目业主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项目负责人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联系方式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建设地址 【正式会员登录后可浏览】
项目详情
  • 来源:中国环境报   日期: ****-**-**

      一方面,环评机构有着很强的公益性质。环境影响评价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和行政决策的重要技术依据,环评机构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表 )可能决定着一个项目能否上马,一个区域的环境状况是否发生改变。因此,一份客观、准确的环评报告书 (表 )彰显着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的理性选择,环评机构担负着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任。
      但是另一方面,在当前的制度下,环境影响评价又是以*场化模式运营的。建设项目单位出资请环评单位进行环评,有些建设单位甚至要到环评通过审批后才全额支付环评费。有了*场就难免有利益纠葛,一时间,建设项目单位总有些财大气粗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环评单位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短,则难免有了些受人钱财、与人消灾的意味。
      “不负责任,环评质量较差;内部管理混乱,没有发挥专职机构的作用;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技术力量差;不遵守行业规则,有违规行为;超证书允许范围经营业务。”从原国家环保总局批评部分环评单位的通报中可以看出,一些环评单位不顾公众的信任,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收钱之后敷衍了事。更有一些利令智昏的环评单位把环评的目的和原则抛到九霄云外,成了污染项目的帮凶。
      不合法的环评隐藏了巨大的环境隐患,也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有关人员介绍,三峡库区曾经要建设液体氰化钠项目,也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但是环评结论不客观、不准确,如果项目建成投产后发生事故,后果不堪设想。此时,这一项目已投资 ***多万元,但是最后不得不选择下马。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新上建设项目的数量越来越多。而随着环境保护的不断加强,要求进行环评的建设项目范围也越来越大,环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于近千家环评机构、近两万环评工作者,仅靠道德约束显然很难保证环境影响评价都能够合理合法。
      为了规范环评从业人员行为,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管理, ****年 *月,原国家环保总局出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管理办法》, ****年 *月,这一办法经过重新修订后又再次出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也依据管理办法不断通报、处罚部分违规环评单位。
      然而,目前的管理办法只是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的,而且对于环评机构违法行为的处罚也仅止于“降低其评价资质等级或者吊销其资质证书,并处所收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等。而一旦一个违规项目因一个环评机构不负责任的环评报告书 (表 )上马的话,那么带来的经济损失何止环评单位所收费用的 *倍,带来的环境影响又岂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近日,环境保护部又专门下发《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及从业人员管理的通知》。可以看出,随着环评*场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于环评机构的监管也在不断严格。然而,尽快建立、完善对环评机构和环评从业人员进行有效监管的法律、法规依然是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在建设项目的源头把住环评审批关,在环评审批的源头把住环境影响评价关,使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切实得到贯彻落实。

     

相关工程参考
相关设备参考
相关服务参考
相关材料参考

为您推荐 相关的其他招标项目信息

加载中...

广告

加载中...

广告